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航空   128篇
航天技术   27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have used the radio occultation (RO) satellite data CHAMP/GPS (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ionosphere of the Earth. A method for deriving the parameters of ionospheric structures is based upon an analysis of the RO signal variations in the phase path and intensity. This method allows one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a plasma layer with respect to the ray perigee, and to determine the layer inclination and height correction value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case study of inclined sporadic E (Es) layers in the high-latitude ionosphere based on available CHAMP RO data. Assuming that the internal gravity waves (IGWs) with the phase-fronts parallel to the ionization layer surfac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ilt angles of sporadic plasma layers,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IGWs linked with the inclined Es structures. A small-scale internal wave may be modulating initially horizontal Es layer in height and causing a direction of the plasma density gradient to be rotated and aligned with that of the wave propagation vector k. The results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rinsic wave frequency and perio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avelengths, intrinsic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hase speed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IGWs under study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内乘波式进气道与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对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果给出了设计状态下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总压恢复、动能效率等主要性能指标,发现该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各项性能参数均略优于侧压式进气道。在非设计马赫数、攻角、侧滑等非设计状态下类似的性能对比研究表明,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不仅在设计状态下可捕获98%的来流,而且在各非设计状态下也可捕获91%以上的来流,流量捕获性能优势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实现三维压缩与激波贴口的内乘波式进气道是一种高性能的定几何进气道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声音信号对冷挤压内螺纹加工状态进行研究,为内螺纹冷挤压成形过程在线监测提供依据。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冷挤压内螺纹加工状态不同,成形过程中机床声音信号变化较为剧烈;丝锥处于均匀磨损状态时,机床声音信号频率主要分布在300~1000Hz之间,且主频分布稳定;丝锥处于严重磨损状态时,机床声音信号能量及主频分布变化均较为明显。成形过程机床声音信号能量在初始阶段有一个下降过程,并随之趋向平稳;但随着丝锥磨损量的进一步增大,机床声音信号能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随着丝锥磨损的加剧,机床声音信号中高频部分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侯晓亭  王锁芳  张凯  夏子龙 《推进技术》2020,41(9):2059-2069
为了降低压气机径向引气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在设计出新型翅片单元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型翅片单元结构对径向引气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对不同转速、新型翅片结构的去旋系统开展了数值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压气机共转盘腔径向引气的流场结构及压力损失分布曲线。研究结构表明:新型翅片单元结构能够抑制盘腔内气流旋流比,降低引气压力损失;翅片单元通道宽度和高度均存在最佳值使得减涡器减阻效果较好,在优选结构翅片单元通道宽度L=0.78,通道高度R3=0.97的条件下,其减阻效果较简单盘腔模型提高86.5%。高低翅片结构能起到较好的减阻效果,随着单侧翅片高度的升高减阻效果逐渐增强,在本文结构下增加单侧翅片高度L1=0.3时减阻效果最优,且A侧或B侧翅片增加带来的减阻效益相同。一方面,最优高低翅片结构其减阻性能相比于简单盘腔模型、典型翅片式减涡器模型以及翅片单元通道宽度L=0.78,通道高度R3=0.97的结构模型分别提高87.5%,29%,7.8%;另一方面,最优高低翅片结构能够减轻翅片单元的质量,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涡轮叶片下缘板出气孔对内冷通道的流动和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下缘板出 气孔对尾缘和下缘板双路出气涡轮叶片尾缘内冷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对比分析孔径、孔形和孔位置对尾 缘溢流孔流量系数、尾缘出流比、尾缘通道内总压系数和尾缘内冷腔壁面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缘板 出气孔孔径对流量系数分布的影响显著,孔径增大,尾缘溢流孔流量系数下降,尾缘出流比减小,尾缘内冷通道 内压力损失降低,内冷腔平均换热系数增大;孔形对上游内冷通道内流动和换热几乎没有影响;孔位置变化对 内冷通道壁面整体的换热系数影响很小,对局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93k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棱准原理与实现方法,讨论了校准过程中的量值传递关系;以HPP-MU为例,给出了量值传递的实现过程,并分析了93k校准原理与方法在确保量值准确、一致性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量法和特征值法的颤振预测数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适用于工程设计的颤振数值预测方法,采用能量法和特征值法对出现颤振现象的真实叶片进行预测。通过将2种数值方法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预测方法的精度和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较准确的判断了某典型风扇转子叶片的气弹稳定性,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课堂环境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互动性、自主性为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深层学习方式显著正相关,教学模式中的自主性对深层动机和策略的影响均显著高于互动性,且自主性可以更为有效地促使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非标准扩大模型下,利用内序列族定义了Riemann积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可积的条件及积分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10.
袁景阳  柳长安  李瑰贤 《宇航学报》2007,28(4):1049-1052,1070
基于多臂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多臂协调操使负载沿着期望的轨迹运动并且控制负载所受的内力为目的,在多臂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系统协调操作的动力学方程基础上,推导了各个机械臂协调操作负载按期望轨迹运动时各个机械臂关节的驱动力矩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作用在负载的内力的定义,根据关节力矩计算方法和PID反馈控制原理,建立了多臂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协调操作负载时的位置和内力的控制算法;讨论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负载的位置误差和内力误差的约束条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控制算法能够使负载的实际位姿和内力收敛到期望的轨迹和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